一代才女在岁月的风尘中湮没
初春的一天早晨,我在哈尔滨市新规划的呼兰区闲逛时,不经意间就走到了一座古老的深宅大院门口。当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题写的“萧红故居”四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了浓浓的酸楚和悲凉。这,就是一代才女萧红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过头,在街道的拐角,我看到了一堆接着一堆的建筑垃圾,斑斑驳驳的墙体上,也横七竖八地写满了办假证和出租房屋的联系号码。曾经粉刷过的墙面流露着经年的沧桑,沧桑中多多少少残存着些古朴和庄重,而牛皮癣一样的小广告,则成为古朴和庄重的滑稽点缀。

历史,总在遗忘和更新中悄然行进着。

故居门口,有两棵直径在二十公分左右的树木,由于天气还寒,前些日子又刚刚下过了一场大雪,故树枝灰淡淡的,没有一丝生气,也没有萌芽的迹象。抬头看去,粗粗的树木枝干只有三米高,树冠被硬生生地截断,象一只秃秃的拖把立在那儿。树的顶端,是供应市民生活的电缆。哦,我明白了,风景是要为生活让路的。

我落寞地走到漆黑的门板前。大门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正门,两扇门板,旁侧各有一个独扇的小门。其中左侧的小门和大门都有铁将军把守着。考进右侧的小门有一间小窗口,窗口上写着:门票8元,请从此门进。我凑近了去看,窗内冷冷清清的,没有看到售票员。

我突然间失去了进去看看的想法。围着偌大的院墙走了一圈,我看到左侧的墙体拐角处新建了几间门市房,对着街道敞着,等待着商家来租赁。租房广告看上去的已经书写了很久了,始终没有人来挖掘商机。而一滩污水,正在我的脚下四处蔓延。

对才女萧红的生平和著书,我是有所了解的。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较高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据说,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才女萧红渐渐地沉默在历史的烟尘中。听说,在前年,政府出资对萧红故居进行了修缮。如果修缮到这种现状,恐怕萧红的在天之灵也会苦笑不已。但这就是现实。现实和美好的愿望总有着难以逾越的差距。我想,那些读过萧红的作品至今还怀想着萧红的中年人,一旦来到故居门前,一定会大失所望的。而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在呼兰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怕是提起萧红来也是一头雾水的了。他们追逐和热爱的,是新潮的东西——超级女生,周杰伦,五颜六色的头发,等等。怀旧,与他们毫不相干。

我终没有交上8元钱走进萧红故居。离开故居不到五十米远,看到有一家“萧红书屋”既然来一回,多少也要带走一点纪念,哪怕是一本关于萧红的书。我问:萧红的书——话音未落,小服务员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说:没有。没有?也许是真的没有,谁还会卖那些过去的古董?

落寞地回到住处,我与一位老者说起了萧红故居。老者说,多年前,萧红故居要整理出来当作旅游景点,我有个朋友恰巧住在里面。临搬出来的那天晚上,内急,就在自家门前解决了。结果,被拘留了15天,说是破坏国家文物。啥文物,除了一铺炕,几张书桌和一堆砖头外,空落落的啥都没有。关于萧红和萧红故居,老者就知道这么多。再问老者大学毕业的儿子,他倒知道的多一点,说什么萧红和一个叫鲁迅的人,关系暧昧。

我轻轻地叹了口气,想,没有进去观瞻还是对的,就让一代才女活在我美好的愿望中吧! 初春的一天早晨,我在哈尔滨市新规划的呼兰区闲逛时,不经意间就走到了一座古老的深宅大院门口。当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题写的“萧红故居”四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了浓浓的酸楚和悲凉。这,就是一代才女萧红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过头,在街道的拐角,我看到了一堆接着一堆的建筑垃圾,斑斑驳驳的墙体上,也横七竖八地写满了办假证和出租房屋的联系号码。曾经粉刷过的墙面流露着经年的沧桑,沧桑中多多少少残存着些古朴和庄重,而牛皮癣一样的小广告,则成为古朴和庄重的滑稽点缀。

历史,总在遗忘和更新中悄然行进着。

故居门口,有两棵直径在二十公分左右的树木,由于天气还寒,前些日子又刚刚下过了一场大雪,故树枝灰淡淡的,没有一丝生气,也没有萌芽的迹象。抬头看去,粗粗的树木枝干只有三米高,树冠被硬生生地截断,象一只秃秃的拖把立在那儿。树的顶端,是供应市民生活的电缆。哦,我明白了,风景是要为生活让路的。

我落寞地走到漆黑的门板前。大门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正门,两扇门板,旁侧各有一个独扇的小门。其中左侧的小门和大门都有铁将军把守着。考进右侧的小门有一间小窗口,窗口上写着:门票8元,请从此门进。我凑近了去看,窗内冷冷清清的,没有看到售票员。

我突然间失去了进去看看的想法。围着偌大的院墙走了一圈,我看到左侧的墙体拐角处新建了几间门市房,对着街道敞着,等待着商家来租赁。租房广告看上去的已经书写了很久了,始终没有人来挖掘商机。而一滩污水,正在我的脚下四处蔓延。

对才女萧红的生平和著书,我是有所了解的。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较高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据说,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才女萧红渐渐地沉默在历史的烟尘中。听说,在前年,政府出资对萧红故居进行了修缮。如果修缮到这种现状,恐怕萧红的在天之灵也会苦笑不已。但这就是现实。现实和美好的愿望总有着难以逾越的差距。我想,那些读过萧红的作品至今还怀想着萧红的中年人,一旦来到故居门前,一定会大失所望的。而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在呼兰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怕是提起萧红来也是一头雾水的了。他们追逐和热爱的,是新潮的东西——超级女生,周杰伦,五颜六色的头发,等等。怀旧,与他们毫不相干。

我终没有交上8元钱走进萧红故居。离开故居不到五十米远,看到有一家“萧红书屋”既然来一回,多少也要带走一点纪念,哪怕是一本关于萧红的书。我问:萧红的书——话音未落,小服务员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说:没有。没有?也许是真的没有,谁还会卖那些过去的古董?

落寞地回到住处,我与一位老者说起了萧红故居。老者说,多年前,萧红故居要整理出来当作旅游景点,我有个朋友恰巧住在里面。临搬出来的那天晚上,内急,就在自家门前解决了。结果,被拘留了15天,说是破坏国家文物。啥文物,除了一铺炕,几张书桌和一堆砖头外,空落落的啥都没有。关于萧红和萧红故居,老者就知道这么多。再问老者大学毕业的儿子,他倒知道的多一点,说什么萧红和一个叫鲁迅的人,关系暧昧。

我轻轻地叹了口气,想,没有进去观瞻还是对的,就让一代才女活在我美好的愿望中吧!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