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哥德法勃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与孩子交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权威式地恫吓,只会引起孩子的不满;相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交流,才有可能达到沟通目的。
外甥女今年5岁,胖乎乎的,很可爱。一天晚上,表妹在沙发上看家庭伦理剧,小外甥女写完作业吵着要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表妹说:“要看也行,但必须把中午你剩的那半碗米饭吃掉。”表妹还惦记着午饭时闺女没吃完的那碗米饭。
外甥女听了很气愤,带着哭腔吼了一句:“我又不饿,为什么非要让我吃饭?”
表妹从小就任性,为人母之后也没变多少,这时她也提高了嗓门:“不管你饿不饿,反正不把饭吃完,就别想看电视。”
外甥女气哭了,跑回书房,而表妹最终也没让步。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为了让孩子吃饭,想尽一切办法,但结果总是引起孩子的不满。想想看,如果是自己,本来就不饿,又怎么能吃下更多的东西呢?
孩子长大后,开始有了平等的概念,如果父母的做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为了维护自尊心,选择激烈的方式对抗,这时父母就更难办了。
没有一个父母不想和孩子好好交流,但是更多时候,任凭父母怎么说,孩子都看似不太配合。其实,不是孩子不懂事,只是父母用错了方法。和孩子沟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需要你放下权威的架子,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们。
妞妞小时候也很调皮,一次,她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不小心丢到邻居家的窗台上,把人家的玻璃给打碎了。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后,妞妞有点心虚,赶忙回家告诉了我。我带着她,给邻居道歉,并做了补偿,事情顺利解决。
回到家中,妞妞坐在沙发上低头不语,估计是害怕我骂她。我在她旁边坐下,只说了三句话:“知道自己做错了?下次还这么淘气吗?以后玩游戏一定要注意,好吧?”妞妞自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默默地点点头。
还有一次,妞妞放学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给我跟她爸爸打电话说明原因,我担心得不得了。
这时候,大多数父母可能会选择孩子回家后数落他们一顿,可是我没有。妞妞一进家门,我帮她把书包卸下来,并揉揉她冰凉的小脸:“今天回来得有些晚,是老师拖堂了吗?我做了很多你喜欢吃的菜,现在都凉了……从六点开始,我到阳台看了好几次,都没看到你。”
妞妞听我这么说,赶紧向我道歉,说放学陪同学去买东西忘了时间,所以回来晚了。我微笑着对她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我非常相信你,可是我也担心你。你也听说过小朋友被坏人抓走的消息,所以,如果以后再有什么事需要耽搁的话,就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一下,好不好?”
“好!”女儿大声保证。
孩子越小,经历的事情少,父母没有提前告知,他们犯错很正常。如果妞妞一回家我就劈头盖脸地一顿批评,她一定会觉得十分委屈,而我也会越发生气,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要的。
不顾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他们,当他们的想法与自己的愿望相冲突时,父母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大多数父母即使感到奇怪,也不会在乎,还是会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情况下,孩子当然会不高兴。多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才会接受你!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