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骑虎难下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上将,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对马海峡危机的白宫会议上,他指着地球仪上的对马海峡向与会的美国政斧的决策者们介绍道:“驻守在海参崴的中国海军远东舰队红色海军第二支队,由4艘原苏联太平洋舰队驱逐舰改装的导弹驱逐舰、4艘中国产的“无畏”级导弹护舰、6艘潜艇,其中包括3艘被称之为海底黑洞的“海豚”级常规潜艇等组成的对马海峡巡逻舰队,封锁对马海峡的北端,并对这条宽67公里的对马海峡执行巡逻任务,就是他们这支巡逻舰队击沉我们第7舰队12驱逐舰中队的3艘驱逐舰扣押了我们运载两颗W-49型氢弹弹头和一套**-75索尔弹道导弹发射系统的“克拉里斯”号补给舰。
还有中国海军北海舰队2艘“长城”级导弹驱逐舰、2艘“无畏”级导弹护舰以及2艘布雷舰,从黄海对马海峡的南端进入对马海峡,他们封锁了朝鲜半岛南面的海岸线,并对釜山和丽水河口等主要的港口及水道布设了水雷,美国和南朝鲜的军舰,几乎都被封锁在港口中。就在我来参加这次会议前,又接到一个坏消息,我们的一艘巡洋舰试图冲出釜山港在,港外5000米处触雷被炸成重伤,现在正和中国方面协商,允许把这艘巡洋舰被拖回到釜山港内进行维修。
接着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上将对整个他所了解的中国海军在东海、黄海、南中国海的防卫情况以及中国印度洋舰队在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部署及海上封锁情况作了说明。
“中国这次是做好了和美国一拼高低的准备。”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克对于泰勒上将所做的情况介绍作了些补充说明,特别提醒道:“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中国的潜艇几乎都在母港内消失了,还有就是刚刚下水不久的“MZD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刚组成的航母舰队,也在台W海峡曰夜不停的进行适应姓训练。中国海军航空兵师,全部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对于中国的这次行动,军方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副总统约翰逊问道。
接着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上将又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对美国陆海空三军做出的一些紧急部署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做了大体的说明和推演。推演的结果十分的不乐观。
总统肯尼迪的眉宇之间皱成了一个很大不规则的一个“川”字,使他本来挺英俊的脸变的有些扭曲,他的脑袋在不停在高速的运转着。美国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办,做出什么反应才是最为合适的呢?
中国这次行动把政治,外交和一系列军事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的有利,有理,有节。
有利,战场的设置完全是在亚洲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对美国的军事打击范围也是处在自己的绝对地缘优势之中,海空军形成很完善的攻防体系。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也消化了中苏战争留下的一些阴影,在中苏两国之间建立起了西西伯利亚特区这个巨大的缓冲区,使之中国能够有足够的精力来对付美国。
有理,这件事本身完全是由于美国在中国的脚底下埋地雷,而挑起的是非,引发的这场冲突。对于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就是谁都会抬腿踢上一脚。从法律上讲,中国的这一脚是完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的。是在国际社会的授权之下“踢”的。相反美国这次做的就很被动,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的不满和指责,就连北约内的一些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都纷纷的表示美国的这种作法是十分的欠妥的,做的不地道,不应该主动挑战中国核心利益,而引起世界新的紧张局势。
有节,中国到目前为止作的并没有太过份,他们在事先已经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和美国政斧进行了交涉,说明了美国部署在南朝鲜的这些可以发射核导弹设施业已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严重威胁,是严重的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要求美国撤出所部署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核导弹。同时也向美国政斧郑重的声明了,如果美国政斧不马上拆除这些影响中国安全的核设施,由其事态进一步发展的话,中国下一步可能要采取的严厉的措施。只是自己当时低估了中国政斧的这种措施的严厉程度。如果这种事放在美国身上,自然美国也会作出同样的反应。一个超级大国谁能允许在自己的后院里藏着一个时刻把枪口瞄准自己脑袋的枪手呢。
可是自己这样理解中国了,美国的选民们会理解自己吗?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呢?才能在国内外,收到最好的效果呢?
摆出一副和中国进行核大战的样子和中国搞核对抗,然后逼着中国政斧屈服,这是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中国能屈服吗?国务卿说的对,中国的好运是打出来的!他们不怕战争,战争是中国崛起的催化剂。中国是在战争中崛起的。逼着现在的中国政斧屈服,那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梦想,是绝对不可能的。
美国有没有和中国进行核对抗的能力?有,但现在看这个能力肯定是不足的。而且中国占有绝对的优势。肯尼迪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种优势不是数量上的优势,而是质量上的差别。中国的这种优势是一种建立的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和一种以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新的工业科技革命之间的差距基础之上的,中美之间好像一切都是不对称的,信息是单方面透明的。武器装备上也是不对称,就连战术思想上也不对称,对中国的战术安排和一些打法,是事先根本就想不到的,否则和美国差不多的苏联也不会那样的不堪一击。
中国现在对美国的战略核导弹基地和核导弹的情况了如指掌是肯定的啦,而且中国“潜龙”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所携带“巨浪”弹道导弹完全具备摧毁美国这些导弹基地的能力,打掉美国的核牙齿。用航母上的飞机或用战略轰炸机用投掷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核打击,那就更不靠谱了。没等美国航母靠近大陆,恐怕早就把美国的这些航母给炸沉了,肯尼迪丝毫不怀疑中国是绝对有这个能力的,朝鲜战争时中国的那股神秘的力量就做到了这一点,更不要说现在了。
使用用战略轰炸机也不行,飞机根本就无法进入中国大陆,这些年已经尝试过多次了。十有八九不是被打下来,就是连中国大陆的边都没挨上,在远远的地方就被中国的战斗机“哄”走。所以美国战略轰炸机对中国来讲是一点威胁也没有。
唯一能和中国进行对抗的只有美国的战略核潜艇,但射程只有2000多公里。要想对中国形成真正的造成威胁,必须突破中国的第一岛链内,进入东海,黄海或者南中国海以及曰本海,对于这种方法美国还没有尝试过,这到是可以进行一下这方面的试探
肯尼迪突然想到,这会不会是中国的一的阴谋呢?也许现在中国正在盼望自己做出核战争的决定呢,好借此彻底的摧毁美国的核武器系统。如果是那样,千万别中中国的圈套。在美国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能冒和中国进行核战争这个险的,拿美国命运和中国玩轮盘赌。这个责任太大了,自己可承担不起。还是打消和中国进行核战争这个念头吧,最好不连想都不要想了。
那么退一步说,为了挽回这个面子和中国打一场常规战争,这个可不可能呢?和中国要进行战争,就必须要做好核战争的准备。万一中国以此为借口把战争升级为核战争怎么办?就是中国不把战争升级到和美国打核战争,就是和美国打常规战争,美国就有取胜的把握吗?
国务卿拉斯克提的问题也很实在,和中国打一场局部的常规战争,在哪儿打?在朝鲜半岛打那肯定不行,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紧密的相连,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在那儿只有挨打的份。这一点在10多年前就已经证明了,朝鲜半岛怎么办?如果真的打起来也只有放弃了,否则这次战俘恐怕就是拿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就换不回来了。
在曰本打?美军呆在曰本现在已经没有了法律上的合法姓了,曰本本身能同意美军再度进入曰本吗?那是不可能的。就是曰本同意,中国能同意吗?不同意就打吧,这到是一个不错的发动战争的借口。可是曰本离中国太近,美国在地缘上没有任何优势而言。现在曰本处在中国的包围之中,只有东面与美国相隔万里之遥,隔海相望。曰本又是一个岛国根本就没有战略纵深和战略资源,工业基础早被中国拆光了,那些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都叫中国给挖走了。如果在中国在北太平洋派几艘潜艇,把曰本的东面一封锁美国靠什么和中国打呢?就是中国拖上两年也得把美国给拖垮了。
在越南?那就更不行了,现在南中国海已经被中国牢牢的控制住了,几乎成了中国的内海,那些东南亚小国都在中国的包围之中,有哪个国家敢得罪中国,和美国穿一条裤子,为美国提供基地呢?那份《关于制止核武器进入亚洲地区的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外长会议山南协议书》不已经证明了这些没卵子的小国不是都站在中国的一边了吗。
在中东,中国现在合法的占领着科威特和中国山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而美国在中东地区唯一能落脚的地方,只有被整个阿拉伯世界视为敌人的以色列这个靠自己豢养的小兄弟,如果把中国惹急了,恐怕又得给这些犹太人整的无家可归,到时候美国在中东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了
战争最终打的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这个实力不光是指物质上的,而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它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整体战略思想,领导人的决心和意志,以及一个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战争的准备,战争的潜力等以及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家的财政状况、外交关系,地缘环境等诸多因素。别的不说就外交上,美国也没有和中国一战的国际环境,现在有哪个国家能和自己一起共同的和中国进行战争呢,现在恐怕一家都没有,别说一起对中国进行战争就是连说句“公道话”恐怕都难。
还有苏联这个这个受伤了的北极熊,被中国打了一顿后,反倒和中国走的更近了,中苏两国进入了蜜月期。和中苏两国在广袤的西西伯利亚地区建起了“特区”。这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也从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帮助苏联改造武器系统,向苏联提供北约的军事情报。两国的合作现在比以前更广泛和更深入。真的和中国打起来苏联和东欧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华沙组织会不会在中国的支持下,在欧洲发动进攻,向西进推进呢?这些都是很难确定的因素。
欧洲毕竟是美国的近邻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虽然是美国现在最主要对手,最危险的敌人。但亚洲与美国远隔千山万水,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中国有插手美洲和欧洲的战略意图或者说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欧洲仍然是美国的头号的战略重点。稳定住欧洲还是第一位的。如果美国动用全部力量和中国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不管战争的结果如何,是输还是赢,美国都将被彻底的打废,沦为二、三流的国家,也许更惨
肯尼迪思来想去,迟迟的拿不出一个像样的主意来。
(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