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一个可疑的诗歌美学表述
自从海德格尔论述荷尔多林诗歌的美学文章传到中国之后,荷尔多林的这句诗“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似乎又给更多人提供了表述汉语诗歌的一个现代式的美学概念——诗意。随着近几年这个概念在网络上的普遍流行(纸质媒体确证的诗人圈,则未必),另一个以前特别重视的概念——意境——被逐渐淘汰了。意境之说缘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歌美学,说实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抗西方文化在诗歌美学中一个体现。在现代新诗短暂的历史上,这种美学反抗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意境之说统治了大部分的现代新诗疆域,而且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冲突、融合和修正中,时不时创造出一张张现代新诗更具中国基因的面孔。如新月派。但随着“朦胧诗”的兴起,现代诗歌以史无前例的强大的,变化多端的姿态和冲击力,把原先被国人锁定了的白话诗的所有美学印象,统统一扫而光;那些美学的守旧者只能在一旁轻轻地叹息“挥一挥手,作别那西边的云彩”在2000年网络诗歌兴起前,偶尔还能在老诗刊那里看到一些有关意境的诗歌论述,我好几年没看了,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网络诗歌的最初几年,除了听到说某某诗人触网了和某某先锋网站标榜如何如何先锋了之外,还有大多数诗歌不是很专业的文学网站也在大张旗鼓地推广着现代诗歌的活动空间,在这些网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诗歌意境方面的评论。可是,这种微弱的美学反抗已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
经过现代诗歌西方美学洗礼的这一代诗歌网络写作者,终于在西方大量的文艺理论里找到了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这个“诗意”诗意,诗歌不能没有诗意,诗意是诗歌的灵魂,表面上这个理解可以成立。其实,这都是废话。因为一首诗歌当然有诗意,看这分行就够有诗意了(就像我们居住的房子,海德格尔不是说“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至于诗歌的灵魂则玄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写的人有没有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诗歌里去,注入的程度有多少——这样才会有诗歌的灵魂(好坏不论)。那么,通常我们怎么去判断这首诗歌有诗意,这首诗歌没有诗意呢?据我观察,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诗歌的语言运用,也就是比喻,拟人,通感等等语言手段是否圆熟,高明点的就是能不能把语言外延的暗示能力运用起来。对这些语言手段的强调,基本构成了对“诗意”是否具有的一个大概的判断。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构成了什么?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指向一个目的,就是炼出了“意境”这些东西构成了一种“美”而我们这个一部分人奔向小康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安慰脆弱心灵的“美”诗意这个概念,就是整合了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一个最具迷惑性的漂亮的嘴型,一个最符合中庸之道的当代典型。在我看来,诗意之说,就是“意境”这个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概念在新世纪的变种。这是另一场不动声色的文化的反抗。构成了对现代诗歌运动的另一个反动——返向运动。
当代先锋诗歌群落里有一部分人也强调语言的手段,但他们要求语言有新鲜度,要被诗人独特地擦亮,而且这种能力成了检验这个诗人纯度的唯一标准。这种极至的现代诗歌理论,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至少这种理论的实践为诗歌语言的不断丰富提供了最初的实验。但他们并不要求“美”不要求有“诗意”因为他们知道存在就是美。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荒的一首生活就像是在拉屎。
生活就象是在拉屎
要挤
要使劲
要象入党一样努力
要拉得不留一点痕迹
那些肮脏的东西
窝在肚子里天长日久
会腐败心灵
要把屁股擦干净
要冲走污垢
要洗手
这首诗歌有“美”吗?有“诗意”吗?唯美的诗人们(包括一部分正经的读者)恐怕一定会嗤之以鼻,讥笑作者的粗俗。但是“生活就像是在拉屎”就象人们第一次把女人比做花一样,是一种创造。它首先把陈腐,抽象的“生活”这个词,从一个出其不意古怪的角度擦拭了一次,让这个“生活”透出了与众不同的个人感悟的痕迹——那种语言的新鲜度——整首诗都是为了完整地建立这个语言的新鲜度而设定。你可以不认可作者的生活态度,但是你不能否认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你应该允许作者如此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你也不得不承认作者作为诗人对语言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再书写。
对语言手段的强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以语言手段的运用与否高低来批评现代诗歌,并概括为“诗意”的多寡,显然是一种舍本求末,技术主义至上的诗歌观念。若干年前先锋诗歌群落里曾经流行过一句话,说是写什么已经不重要,怎样写才是最重要。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语言手段是诗歌的一切,所以一定要不断花样翻新,不弄出些高超手段出来就不能自称为先锋诗人。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先锋诗歌现象,不但导致了大面积的阅读障碍,而且使现代诗歌越来越走入象牙塔,越来越脱离她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因为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极端追求,所以才会出现它的另一极的反动——“口语诗”的大量出现,还有“民间写作”的刻意分裂。而现在这个技术主义至上的余毒已经漫过先锋诗群的篱笆,向着更广大的写作群落蔓延,在网络诗歌里疯狂繁殖,而且名称已经越变越漂亮,越来越哲学了——诗意。而另一部分怀着诗歌浪漫情结的倾向古典传统的诗人(几乎每一个中国诗人开始的时候都怀有这个情结,就看如何突破了,呵呵。)他们更是欣喜若狂,他们立刻把“诗意”理解成了“诗情画意”与古代中国的伟大诗歌传统来了一个绝妙的对接,他们终于能够把浓烈的古典唯美倾向转变成装饰性的现代美文分行而乐在其中。他们再也不用“意境”这个尴尬的古典诗歌美学的概念来校正现代诗歌的美学坐标了。
因此,我以为,诗意作为一个现代诗歌的美学表述,它的身份是可疑的,它的界定是模糊的。用这样一个概念来批评现代诗歌,我想它绝对逃脱不了狭义、片面和不负责任的美学偏差。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来论述诗意的呢?
“诗意是人类居住的基本能力。但是人能够拥有诗意,在任何时候只能按照这一尺度,他的存在如何与此相转化,即它自身喜欢人并需要人的现身的东西。根据这种转让的程度决定诗意是本真的或者是非本真的。”(注1)
这段论述基本包含了海德格尔有关诗意的四层意思。第一“诗意是人类居住的基本能力”我们注意到“居住”有的译家译作“栖息”但我觉得“居住”更符合海氏的原意。我的理解是人类自从确认自己在这个大地上生存,有了这个意识之后,紧接着的一个意识就是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海氏的表述就是“人类居住”如何居住?诗意的居住,所以说诗意是人类居住的基本能力。从广义上说,诗意的人类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即房屋,服装、饮食、语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诗意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历史沉积的诗意的延续。海氏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诗意是一种尺度,一种人类生存能力的尺度。这层意思是建筑在人类生存能力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观上的,它表明诗意并不是永固不变的,它作为人类生存能力的尺度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第三层意思是说因为诗意仅仅是一种尺度,所以诗意需要转化,转化为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现实的某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诗意“它自身喜欢人并需要人的现身的东西”也就是说诗意这个概念这个尺度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反过来,诗意也在不断介入人类的现实,反映出“人的现身的东西”我理解为人性的反映。最后一层意思比较关键,海氏说“转让的程度决定诗意是本真的或者是非本真的”这里提出了一个诗意值得关注的问题——诗意是本真的还是非本真的。诗意作为一种尺度在现实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是本真的还是非本真的情况,因为诗意仅仅是一种尺度所以不可避免会被人类的强力所扭曲,例如清初满族对服饰的强制推行和文革中人人军装的现象,都是诗意在转让过程中非本真现象的极端例子。可以想象在文革时代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穿上军装飒爽英姿,不可谓没有诗意,但这个诗意下面有多少人性的东西被蒙蔽和欺骗了呢?所以,诗意,还有一个是否本真的检验和判别的问题。
如此枯燥地分析海氏的语录,本非我愿。但通过解读,我发现虽然海德格尔是在分析荷尔多林的诗歌中提出这个“诗意”的概念,但显然他的兴趣并不在诗歌中,而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起源和艺术发展的最基本的一个框架和言说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个框架作为蓝本,建立起一套指导我们现代诗歌写作的基础理论,也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打着西方艺术哲学的旗号做的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事情,这样来批评现代诗歌,我想它的美学视野是极其有限和狭窄的,根本不可能给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方向和诸多可能性。同时,这种古典诗歌美学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沉渣泛起,不但大大地误导了读者和年轻的诗歌爱好者,而且也会混淆了现代诗歌批评的初衷——努力揭示现代诗歌作为现代人现代意识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空间和文学体裁的最真实的一面。
时至今日,现代诗歌方兴未艾,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批评美学。虽然现代诗歌已经在二十世纪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可以断定没有多少中国人能够享用到这些出色的精神食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的缺席,我以为是最致命的。就象没有别林斯基,普希金就不可能辉煌如神一样,没有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的中国诗人,只能泥塑自身,走火入魔,给人更多妖魔化的可怜可笑可悲的社会形象。
崭新的一百年开始了,我似乎已经嗅到了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的气味——多少文本细读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必修课。我也嗅到了她的工程味和学究气,这让我害怕,但我的触觉告诉我需要喊——让我们呼唤!让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穿过暴风雨来到我们的心上吧!
2006-7-25
注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19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展开全部内容
经过现代诗歌西方美学洗礼的这一代诗歌网络写作者,终于在西方大量的文艺理论里找到了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这个“诗意”诗意,诗歌不能没有诗意,诗意是诗歌的灵魂,表面上这个理解可以成立。其实,这都是废话。因为一首诗歌当然有诗意,看这分行就够有诗意了(就像我们居住的房子,海德格尔不是说“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至于诗歌的灵魂则玄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写的人有没有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诗歌里去,注入的程度有多少——这样才会有诗歌的灵魂(好坏不论)。那么,通常我们怎么去判断这首诗歌有诗意,这首诗歌没有诗意呢?据我观察,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诗歌的语言运用,也就是比喻,拟人,通感等等语言手段是否圆熟,高明点的就是能不能把语言外延的暗示能力运用起来。对这些语言手段的强调,基本构成了对“诗意”是否具有的一个大概的判断。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构成了什么?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指向一个目的,就是炼出了“意境”这些东西构成了一种“美”而我们这个一部分人奔向小康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安慰脆弱心灵的“美”诗意这个概念,就是整合了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一个最具迷惑性的漂亮的嘴型,一个最符合中庸之道的当代典型。在我看来,诗意之说,就是“意境”这个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概念在新世纪的变种。这是另一场不动声色的文化的反抗。构成了对现代诗歌运动的另一个反动——返向运动。
当代先锋诗歌群落里有一部分人也强调语言的手段,但他们要求语言有新鲜度,要被诗人独特地擦亮,而且这种能力成了检验这个诗人纯度的唯一标准。这种极至的现代诗歌理论,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至少这种理论的实践为诗歌语言的不断丰富提供了最初的实验。但他们并不要求“美”不要求有“诗意”因为他们知道存在就是美。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荒的一首生活就像是在拉屎。
生活就象是在拉屎
要挤
要使劲
要象入党一样努力
要拉得不留一点痕迹
那些肮脏的东西
窝在肚子里天长日久
会腐败心灵
要把屁股擦干净
要冲走污垢
要洗手
这首诗歌有“美”吗?有“诗意”吗?唯美的诗人们(包括一部分正经的读者)恐怕一定会嗤之以鼻,讥笑作者的粗俗。但是“生活就像是在拉屎”就象人们第一次把女人比做花一样,是一种创造。它首先把陈腐,抽象的“生活”这个词,从一个出其不意古怪的角度擦拭了一次,让这个“生活”透出了与众不同的个人感悟的痕迹——那种语言的新鲜度——整首诗都是为了完整地建立这个语言的新鲜度而设定。你可以不认可作者的生活态度,但是你不能否认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你应该允许作者如此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你也不得不承认作者作为诗人对语言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再书写。
对语言手段的强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以语言手段的运用与否高低来批评现代诗歌,并概括为“诗意”的多寡,显然是一种舍本求末,技术主义至上的诗歌观念。若干年前先锋诗歌群落里曾经流行过一句话,说是写什么已经不重要,怎样写才是最重要。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语言手段是诗歌的一切,所以一定要不断花样翻新,不弄出些高超手段出来就不能自称为先锋诗人。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先锋诗歌现象,不但导致了大面积的阅读障碍,而且使现代诗歌越来越走入象牙塔,越来越脱离她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因为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极端追求,所以才会出现它的另一极的反动——“口语诗”的大量出现,还有“民间写作”的刻意分裂。而现在这个技术主义至上的余毒已经漫过先锋诗群的篱笆,向着更广大的写作群落蔓延,在网络诗歌里疯狂繁殖,而且名称已经越变越漂亮,越来越哲学了——诗意。而另一部分怀着诗歌浪漫情结的倾向古典传统的诗人(几乎每一个中国诗人开始的时候都怀有这个情结,就看如何突破了,呵呵。)他们更是欣喜若狂,他们立刻把“诗意”理解成了“诗情画意”与古代中国的伟大诗歌传统来了一个绝妙的对接,他们终于能够把浓烈的古典唯美倾向转变成装饰性的现代美文分行而乐在其中。他们再也不用“意境”这个尴尬的古典诗歌美学的概念来校正现代诗歌的美学坐标了。
因此,我以为,诗意作为一个现代诗歌的美学表述,它的身份是可疑的,它的界定是模糊的。用这样一个概念来批评现代诗歌,我想它绝对逃脱不了狭义、片面和不负责任的美学偏差。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来论述诗意的呢?
“诗意是人类居住的基本能力。但是人能够拥有诗意,在任何时候只能按照这一尺度,他的存在如何与此相转化,即它自身喜欢人并需要人的现身的东西。根据这种转让的程度决定诗意是本真的或者是非本真的。”(注1)
这段论述基本包含了海德格尔有关诗意的四层意思。第一“诗意是人类居住的基本能力”我们注意到“居住”有的译家译作“栖息”但我觉得“居住”更符合海氏的原意。我的理解是人类自从确认自己在这个大地上生存,有了这个意识之后,紧接着的一个意识就是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海氏的表述就是“人类居住”如何居住?诗意的居住,所以说诗意是人类居住的基本能力。从广义上说,诗意的人类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即房屋,服装、饮食、语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诗意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历史沉积的诗意的延续。海氏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诗意是一种尺度,一种人类生存能力的尺度。这层意思是建筑在人类生存能力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观上的,它表明诗意并不是永固不变的,它作为人类生存能力的尺度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第三层意思是说因为诗意仅仅是一种尺度,所以诗意需要转化,转化为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现实的某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诗意“它自身喜欢人并需要人的现身的东西”也就是说诗意这个概念这个尺度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反过来,诗意也在不断介入人类的现实,反映出“人的现身的东西”我理解为人性的反映。最后一层意思比较关键,海氏说“转让的程度决定诗意是本真的或者是非本真的”这里提出了一个诗意值得关注的问题——诗意是本真的还是非本真的。诗意作为一种尺度在现实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是本真的还是非本真的情况,因为诗意仅仅是一种尺度所以不可避免会被人类的强力所扭曲,例如清初满族对服饰的强制推行和文革中人人军装的现象,都是诗意在转让过程中非本真现象的极端例子。可以想象在文革时代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穿上军装飒爽英姿,不可谓没有诗意,但这个诗意下面有多少人性的东西被蒙蔽和欺骗了呢?所以,诗意,还有一个是否本真的检验和判别的问题。
如此枯燥地分析海氏的语录,本非我愿。但通过解读,我发现虽然海德格尔是在分析荷尔多林的诗歌中提出这个“诗意”的概念,但显然他的兴趣并不在诗歌中,而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起源和艺术发展的最基本的一个框架和言说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个框架作为蓝本,建立起一套指导我们现代诗歌写作的基础理论,也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打着西方艺术哲学的旗号做的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事情,这样来批评现代诗歌,我想它的美学视野是极其有限和狭窄的,根本不可能给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方向和诸多可能性。同时,这种古典诗歌美学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沉渣泛起,不但大大地误导了读者和年轻的诗歌爱好者,而且也会混淆了现代诗歌批评的初衷——努力揭示现代诗歌作为现代人现代意识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空间和文学体裁的最真实的一面。
时至今日,现代诗歌方兴未艾,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批评美学。虽然现代诗歌已经在二十世纪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可以断定没有多少中国人能够享用到这些出色的精神食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的缺席,我以为是最致命的。就象没有别林斯基,普希金就不可能辉煌如神一样,没有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的中国诗人,只能泥塑自身,走火入魔,给人更多妖魔化的可怜可笑可悲的社会形象。
崭新的一百年开始了,我似乎已经嗅到了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的气味——多少文本细读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必修课。我也嗅到了她的工程味和学究气,这让我害怕,但我的触觉告诉我需要喊——让我们呼唤!让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美学穿过暴风雨来到我们的心上吧!
2006-7-25
注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19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