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7章
岳永寿愕然道:“海汉应该不会如此行事吧?这次会晤便是由海汉组织,若非为了和平,他们又何必要费这些周折?”
杨嗣昌冷笑一声道:“你还是将海汉人想得太简单了!他们组织此次会谈,只怕所谋甚大,远远不只是停战议和而已。”
在杨嗣昌看来,满清虽然行事凶狠,但终究只是蛮族出身,所使出的手段套路都是简单粗暴,无非就是武力攻击大明边境,然后掳掠财富和人口,以壮大自身实力。但只要大明能从内乱中缓过劲来,调集重兵到北方跟满清打消耗战,凭借大明的国力足以将其堵死在国门之外,甚至发动反攻,收复建州,彻底剿灭其族群也未尝没有可能。
杨嗣昌认为,以满清的能力和手段,要想颠覆大明是不太可能的,充其量也就是给大明多制造一些麻烦而已。而一直以盟友关系自居的海汉,却是大明不可不防的笑面虎,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整个大明海岸线都有可能沦为了海汉的统治区。
最让杨嗣昌感到忌惮的还不是海汉独步天下的武力和财力,而是在海汉国掌权的是一帮汉人,这些据说是来自海外的汉裔一直以汉人正统自居,结合其历年来一路向北扩张势力范围的表现,杨嗣昌有理由相信他们的野心不会止步于大明海岸。
而且海汉这些统治者可不像建奴那样头脑简单,他们除了使用军事手段,更多时候是在商贸、金融、文教等领域对大明发动侵蚀,而这些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实在太多,根本无法依靠设置关卡或者采取禁令这些手段来将海汉彻底拒之门外。
要跟这样的一个国家合作,总会让杨嗣昌有一种与虎谋皮的危机感。此次由海汉牵头组织的多方会晤,在杨嗣昌看来,海汉应该也是别有心思。他可不相信海汉会那么好心,居中为满清和大明进行和平斡旋,因为只有双方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下去,才能让第三方的海汉渔翁得利。
看着岳永寿还是有些不太明白的样子,杨嗣昌反问道:“如果有朝一日,我大明出兵灭了满清,你认为我国与海汉的盟约还能继续下去吗?”
听到这个问题,岳永寿才终于反应过来。他在金州待了这些时日,对于这一地区的国际局势也算有所了解,虽然眼光不见得能到达杨嗣昌同等高度,但稍加点拨便也能想到其中关键之处。
大明与海汉结盟的主要原因便是需要借助海汉的力量对付满清,但如果有一天满清没了,那么唯一能威胁到大明安全的国家就只剩下海汉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明肯定会将海汉列为下一个需要应付的对手。而海汉若是不想变成大明的打击目标,那就不能把满清彻底消灭。这道理看似荒谬,但仔细想想,却又正是最符合海汉利益的做法。
但海汉接下来会怎么做,别说岳永寿了,就连杨嗣昌也想不出来。他这次来金州之前,曾专门与当初跟海汉议定盟约的梅生川进行过会晤,了解与海汉打交道时需要留心的地方。梅生川给他的意见很简单,就是不要急于在谈判中表明态度,以免让海汉人有机可趁。但具体该如何去做,仍需杨嗣昌自行掌握尺度和时机。
如今参与会晤的四国代表全部到了金州,条件已经成熟,就无需再拖延时间了。钱天敦出面通知另外三方使团,翌日便在大营里展开正式会谈。
当晚,南关岭大营里几处使团的驻地都是彻夜灯火通明,显然各国特使也想抓紧这最后一点时间,尽可能将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些。此时多做一分准备,明日在谈判桌上可能就会多一分优势,事关国家利益,谁都不愿在如此重要的会谈中落了下风。
翌日,明、清、朝三国使团在海汉军官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大营内的指挥部。这里有一处用于在战时召开联席作战会议的大会议室,此次便被临时改造成了四国会谈的场地。
会议室里按照四国的地理位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布置了使团席位,分别对应朝鲜、海汉、大明和满清。而在会议室之外,还给各国使团分配了单独的休息室,准备得十分周全。
参与会谈的使团官员陆续进入会议室就座,最后进来的便是海汉国的官员,众人注意到除了钱天敦和王汤姆两名将领之外,还有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跟他们一起进来,看其神态举止和衣着服饰,应该也是一名海汉高官。
“开始正式会谈之前,我先替大家做一下介绍,这样接下来也便于各方沟通意见。”钱天敦首先抬手示意位于自己右手边的朝鲜使团:“此次代表朝鲜国参与会谈的是领议政兼大司宪金尚宪金大人。”
“代表大清国参与会谈的是智顺王尚可喜尚大人。”
“代表大明国参与会谈的是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杨大人。”
钱天敦最后才介绍到海汉这边:“代表我国参与会谈的,是我国执委会委员长陶东来。”
陶东来朝另外三国使团微微拱手道:“各位好,鄙人陶东来。”
对于这个意外的情况,三国代表反应各有不同。尽管他们都未曾见过陶东来本人,但对这个名字却是如雷贯耳。海汉没有皇帝,而是由执委会这个特殊机构执掌国家权力,此事各国皆知。而在执委会中执掌大权的,据说便是这个名叫陶东来的人了,其地位之高,威望之大,甚至堪比其他国家的皇帝。但据说此人极少会离开海汉本土,近些年更是被传闻描绘成了深居简出的神秘人物,却没想到会在此时此地出现。
当然了,代表三国出席这个会谈的都是见多识广的高官,自然不会相信那些民间传闻,像陶东来这 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不管是为了人身安全还是政局稳定,不轻易离开京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没听说有哪国皇帝会时常在外抛头露面。但陶东来既然会出现在金州,就足以说明海汉对这次会谈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了。不过他要亲自参与会谈,这很可能就意味着海汉在会谈中表露出来的态度不会再有回转的余地。
金尚宪作为朝鲜国代表,自然要起身与陶东来郑重见礼。朝鲜今后的安全和发展都与海汉的态度息息相关,金尚宪可不敢让陶东来觉得自己有任何的怠慢之处。陶东来身份形同一国君主,而朝鲜目前虽与海汉以兄弟相称,但实际上是藩属国的地位,所以金尚宪也必须执臣子之礼。
尚可喜脸上则没有什么表情,也只是远远地一拱手表示一下。但他心中可没这么平静,既然连陶东来都到场了,那就说明海汉对此次会谈有某些势在必得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恐怕也不只是停战议和而已,否则哪用得着陶东来千里迢迢赶来辽东。
杨嗣昌心中却有些不满,他倒不是对陶东来有什么看法,但适才钱天敦介绍各国代表身份的时候,居然是从朝鲜先开始,而大明却被放在后面,这让他不免有一种受到针对的感觉。
不过在这种场合当然也不能因为这样的小事发作,杨嗣昌只能安慰自己,大明地位尊崇,钱天敦应该是出于对大明的敬重才将自己放在朝鲜和满清之后作介绍。
但看到金尚宪在海汉人面前卑躬屈膝的谄媚模样,又让杨嗣昌实在有些不爽。刚才金尚宪只是朝自己微微一揖就了事,与现在对待陶东来表现出的卑微态度简直判若两人,气得他在心里暗骂金尚宪是白眼狼。
陶东来与另外三方见礼之后,便朗声说道:“这次请各国派出使团到金州来,目的大家应该都已经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晤,消弥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促成地区和平。我想,这应该也是各国都希望见到的局面。”
金尚宪很是捧场地应道:“陶大人所言极是,若是能停止敌对,让各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敝国愿全力配合!”
朝鲜在这场会谈中并非主角,金尚宪也很明白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间会议室,配合海汉促成停战和谈协议达成,就是他最主要的任务。如果能够完成这个目标,朝鲜必然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当然是有充分的动力来扮演好助攻者的角色。
“金大人识大体顾大局,以百姓为重,真是朝鲜国之幸啊!”陶东来见金尚宪知情识趣,当下也是送了顶高帽子给对方。
朝鲜与海汉同气连枝,尚可喜可不想看这两家一吹一合的表演,当下开口道:“停战议和一事,本是我大清国最早提出,此事钱、王两位将军都是知道的,金大人可不要搞错了感激对象!”
金尚宪道:“就算是贵国先行提出,但是无人响应,那不也等于废话?若不是海汉国各位大人居中斡旋,岂能有今日之会?停战之事,在座诸国都有此意愿,但却不是谁都能推动实施,其中缘由,尚大人不妨先好好想想!”
金尚宪文人出身,在官场上混了几十年,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辩论,讲起道理来自然是一套一套的,尚可喜想要跟他在嘴皮子上分胜负,的确是选错了战场。
尚可喜也不傻,立刻就意识到跟金尚宪辩论是在自讨苦吃,当下也不理会他,直接对陶东来道:“陶大人,停战议和之事,我国只愿跟贵国达成协议,至于另外两国,我认为没有必要让他们参与进来。”
尚可喜此行的任务,不但要与海汉达成停战协议,而且还得尽可能将大明和朝鲜两国排除在外。让这两国参与和谈是由海汉一力主张,虽然满清允许了这两国参与磋商,但并不表示满清会与其达成和平协议,毕竟在皇太极的眼中,这两国可都是大大的肥羊,对其停战无异于自缚手脚,对满清来说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尚可喜不像金尚宪那么老练,辩不过对方便直接跳过,向陶东来申明满清的立场。
陶东来应道:“尚大人不用急,我们之所以会坐在这里谈判,就是因为对国与国的关系还存在很多分歧,而谈判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分歧,比如贵国与朝鲜之间,虽然之前有过交战,但那终究只是短时间内的特殊情况,我想贵国也不愿一直与邻国交战吧?”
尚可喜心道的确如此,谁愿意跟朝鲜这种小国浪费时间,如果不是海汉插手,朝鲜也早就被纳入大清版图了,到时候自然不会再有战事发生。
陶东来说完之后,不等尚可喜回应,又转向杨嗣昌道:“杨大人有什么想法?”
杨嗣昌道:“我同意陶大人的看法,各国的确应该通过磋商会晤来消除分歧,如果大家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冲突,那又何必再发动战事?连谈都还没开始谈,尚大人就意欲先把我大明排除在外,这实在是缺乏诚意啊!”
杨嗣昌去年就与满清有过秘密接触,只是因为无法说服崇祯和朝臣,最终还是没能与满清达成议和条件。而之后满清就失去耐心,翻脸出兵,让大明栽了一个大跟头,杨嗣昌当下也不敢确定满清是否还保有议和的意愿,只能先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
尚可喜冷哼一声道:“我国的诚意,都已经被贵国耗完了!既然贵国一直认为可以通过战争来解决争端,那我国也乐于奉陪到底!”
尚可喜的态度很是强硬,这也是来金州之前皇太极给他的指令。满清虽然拿海汉没什么办法,但对付大明和朝鲜却已经不在话下,所以皇太极认为,跟海汉可以慢慢谈条件,毕竟海汉有相应的实力,至于另外两国,还是要表现得强硬一些,不能对其妥协,以争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展开全部内容
杨嗣昌冷笑一声道:“你还是将海汉人想得太简单了!他们组织此次会谈,只怕所谋甚大,远远不只是停战议和而已。”
在杨嗣昌看来,满清虽然行事凶狠,但终究只是蛮族出身,所使出的手段套路都是简单粗暴,无非就是武力攻击大明边境,然后掳掠财富和人口,以壮大自身实力。但只要大明能从内乱中缓过劲来,调集重兵到北方跟满清打消耗战,凭借大明的国力足以将其堵死在国门之外,甚至发动反攻,收复建州,彻底剿灭其族群也未尝没有可能。
杨嗣昌认为,以满清的能力和手段,要想颠覆大明是不太可能的,充其量也就是给大明多制造一些麻烦而已。而一直以盟友关系自居的海汉,却是大明不可不防的笑面虎,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整个大明海岸线都有可能沦为了海汉的统治区。
最让杨嗣昌感到忌惮的还不是海汉独步天下的武力和财力,而是在海汉国掌权的是一帮汉人,这些据说是来自海外的汉裔一直以汉人正统自居,结合其历年来一路向北扩张势力范围的表现,杨嗣昌有理由相信他们的野心不会止步于大明海岸。
而且海汉这些统治者可不像建奴那样头脑简单,他们除了使用军事手段,更多时候是在商贸、金融、文教等领域对大明发动侵蚀,而这些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实在太多,根本无法依靠设置关卡或者采取禁令这些手段来将海汉彻底拒之门外。
要跟这样的一个国家合作,总会让杨嗣昌有一种与虎谋皮的危机感。此次由海汉牵头组织的多方会晤,在杨嗣昌看来,海汉应该也是别有心思。他可不相信海汉会那么好心,居中为满清和大明进行和平斡旋,因为只有双方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下去,才能让第三方的海汉渔翁得利。
看着岳永寿还是有些不太明白的样子,杨嗣昌反问道:“如果有朝一日,我大明出兵灭了满清,你认为我国与海汉的盟约还能继续下去吗?”
听到这个问题,岳永寿才终于反应过来。他在金州待了这些时日,对于这一地区的国际局势也算有所了解,虽然眼光不见得能到达杨嗣昌同等高度,但稍加点拨便也能想到其中关键之处。
大明与海汉结盟的主要原因便是需要借助海汉的力量对付满清,但如果有一天满清没了,那么唯一能威胁到大明安全的国家就只剩下海汉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明肯定会将海汉列为下一个需要应付的对手。而海汉若是不想变成大明的打击目标,那就不能把满清彻底消灭。这道理看似荒谬,但仔细想想,却又正是最符合海汉利益的做法。
但海汉接下来会怎么做,别说岳永寿了,就连杨嗣昌也想不出来。他这次来金州之前,曾专门与当初跟海汉议定盟约的梅生川进行过会晤,了解与海汉打交道时需要留心的地方。梅生川给他的意见很简单,就是不要急于在谈判中表明态度,以免让海汉人有机可趁。但具体该如何去做,仍需杨嗣昌自行掌握尺度和时机。
如今参与会晤的四国代表全部到了金州,条件已经成熟,就无需再拖延时间了。钱天敦出面通知另外三方使团,翌日便在大营里展开正式会谈。
当晚,南关岭大营里几处使团的驻地都是彻夜灯火通明,显然各国特使也想抓紧这最后一点时间,尽可能将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些。此时多做一分准备,明日在谈判桌上可能就会多一分优势,事关国家利益,谁都不愿在如此重要的会谈中落了下风。
翌日,明、清、朝三国使团在海汉军官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大营内的指挥部。这里有一处用于在战时召开联席作战会议的大会议室,此次便被临时改造成了四国会谈的场地。
会议室里按照四国的地理位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布置了使团席位,分别对应朝鲜、海汉、大明和满清。而在会议室之外,还给各国使团分配了单独的休息室,准备得十分周全。
参与会谈的使团官员陆续进入会议室就座,最后进来的便是海汉国的官员,众人注意到除了钱天敦和王汤姆两名将领之外,还有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跟他们一起进来,看其神态举止和衣着服饰,应该也是一名海汉高官。
“开始正式会谈之前,我先替大家做一下介绍,这样接下来也便于各方沟通意见。”钱天敦首先抬手示意位于自己右手边的朝鲜使团:“此次代表朝鲜国参与会谈的是领议政兼大司宪金尚宪金大人。”
“代表大清国参与会谈的是智顺王尚可喜尚大人。”
“代表大明国参与会谈的是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杨大人。”
钱天敦最后才介绍到海汉这边:“代表我国参与会谈的,是我国执委会委员长陶东来。”
陶东来朝另外三国使团微微拱手道:“各位好,鄙人陶东来。”
对于这个意外的情况,三国代表反应各有不同。尽管他们都未曾见过陶东来本人,但对这个名字却是如雷贯耳。海汉没有皇帝,而是由执委会这个特殊机构执掌国家权力,此事各国皆知。而在执委会中执掌大权的,据说便是这个名叫陶东来的人了,其地位之高,威望之大,甚至堪比其他国家的皇帝。但据说此人极少会离开海汉本土,近些年更是被传闻描绘成了深居简出的神秘人物,却没想到会在此时此地出现。
当然了,代表三国出席这个会谈的都是见多识广的高官,自然不会相信那些民间传闻,像陶东来这 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不管是为了人身安全还是政局稳定,不轻易离开京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没听说有哪国皇帝会时常在外抛头露面。但陶东来既然会出现在金州,就足以说明海汉对这次会谈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了。不过他要亲自参与会谈,这很可能就意味着海汉在会谈中表露出来的态度不会再有回转的余地。
金尚宪作为朝鲜国代表,自然要起身与陶东来郑重见礼。朝鲜今后的安全和发展都与海汉的态度息息相关,金尚宪可不敢让陶东来觉得自己有任何的怠慢之处。陶东来身份形同一国君主,而朝鲜目前虽与海汉以兄弟相称,但实际上是藩属国的地位,所以金尚宪也必须执臣子之礼。
尚可喜脸上则没有什么表情,也只是远远地一拱手表示一下。但他心中可没这么平静,既然连陶东来都到场了,那就说明海汉对此次会谈有某些势在必得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恐怕也不只是停战议和而已,否则哪用得着陶东来千里迢迢赶来辽东。
杨嗣昌心中却有些不满,他倒不是对陶东来有什么看法,但适才钱天敦介绍各国代表身份的时候,居然是从朝鲜先开始,而大明却被放在后面,这让他不免有一种受到针对的感觉。
不过在这种场合当然也不能因为这样的小事发作,杨嗣昌只能安慰自己,大明地位尊崇,钱天敦应该是出于对大明的敬重才将自己放在朝鲜和满清之后作介绍。
但看到金尚宪在海汉人面前卑躬屈膝的谄媚模样,又让杨嗣昌实在有些不爽。刚才金尚宪只是朝自己微微一揖就了事,与现在对待陶东来表现出的卑微态度简直判若两人,气得他在心里暗骂金尚宪是白眼狼。
陶东来与另外三方见礼之后,便朗声说道:“这次请各国派出使团到金州来,目的大家应该都已经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晤,消弥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促成地区和平。我想,这应该也是各国都希望见到的局面。”
金尚宪很是捧场地应道:“陶大人所言极是,若是能停止敌对,让各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敝国愿全力配合!”
朝鲜在这场会谈中并非主角,金尚宪也很明白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间会议室,配合海汉促成停战和谈协议达成,就是他最主要的任务。如果能够完成这个目标,朝鲜必然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当然是有充分的动力来扮演好助攻者的角色。
“金大人识大体顾大局,以百姓为重,真是朝鲜国之幸啊!”陶东来见金尚宪知情识趣,当下也是送了顶高帽子给对方。
朝鲜与海汉同气连枝,尚可喜可不想看这两家一吹一合的表演,当下开口道:“停战议和一事,本是我大清国最早提出,此事钱、王两位将军都是知道的,金大人可不要搞错了感激对象!”
金尚宪道:“就算是贵国先行提出,但是无人响应,那不也等于废话?若不是海汉国各位大人居中斡旋,岂能有今日之会?停战之事,在座诸国都有此意愿,但却不是谁都能推动实施,其中缘由,尚大人不妨先好好想想!”
金尚宪文人出身,在官场上混了几十年,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辩论,讲起道理来自然是一套一套的,尚可喜想要跟他在嘴皮子上分胜负,的确是选错了战场。
尚可喜也不傻,立刻就意识到跟金尚宪辩论是在自讨苦吃,当下也不理会他,直接对陶东来道:“陶大人,停战议和之事,我国只愿跟贵国达成协议,至于另外两国,我认为没有必要让他们参与进来。”
尚可喜此行的任务,不但要与海汉达成停战协议,而且还得尽可能将大明和朝鲜两国排除在外。让这两国参与和谈是由海汉一力主张,虽然满清允许了这两国参与磋商,但并不表示满清会与其达成和平协议,毕竟在皇太极的眼中,这两国可都是大大的肥羊,对其停战无异于自缚手脚,对满清来说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尚可喜不像金尚宪那么老练,辩不过对方便直接跳过,向陶东来申明满清的立场。
陶东来应道:“尚大人不用急,我们之所以会坐在这里谈判,就是因为对国与国的关系还存在很多分歧,而谈判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分歧,比如贵国与朝鲜之间,虽然之前有过交战,但那终究只是短时间内的特殊情况,我想贵国也不愿一直与邻国交战吧?”
尚可喜心道的确如此,谁愿意跟朝鲜这种小国浪费时间,如果不是海汉插手,朝鲜也早就被纳入大清版图了,到时候自然不会再有战事发生。
陶东来说完之后,不等尚可喜回应,又转向杨嗣昌道:“杨大人有什么想法?”
杨嗣昌道:“我同意陶大人的看法,各国的确应该通过磋商会晤来消除分歧,如果大家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冲突,那又何必再发动战事?连谈都还没开始谈,尚大人就意欲先把我大明排除在外,这实在是缺乏诚意啊!”
杨嗣昌去年就与满清有过秘密接触,只是因为无法说服崇祯和朝臣,最终还是没能与满清达成议和条件。而之后满清就失去耐心,翻脸出兵,让大明栽了一个大跟头,杨嗣昌当下也不敢确定满清是否还保有议和的意愿,只能先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
尚可喜冷哼一声道:“我国的诚意,都已经被贵国耗完了!既然贵国一直认为可以通过战争来解决争端,那我国也乐于奉陪到底!”
尚可喜的态度很是强硬,这也是来金州之前皇太极给他的指令。满清虽然拿海汉没什么办法,但对付大明和朝鲜却已经不在话下,所以皇太极认为,跟海汉可以慢慢谈条件,毕竟海汉有相应的实力,至于另外两国,还是要表现得强硬一些,不能对其妥协,以争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