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崛起的中国

第一百四十三章 崛起的中国

前去莫斯科参加吊唁活动的中国代表团返回了燕京。第二天上午,李大为在总理的带领下前去中南海菊香书屋,向最高首长汇报莫斯科之行的情况,总理对整个莫斯科之行作了总体汇报,然后和最高首长分析了斯大林死后苏联今后的走向和斯大林死后的国际形势及趋势。尽管他们从邓峰和李大为那里知道后世苏联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总体情况,但现在形势和原来的历史情况毕竟因为中国的崛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偏了原有的轨迹。现在就是基地的这些神仙也不无法预知今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整个世界会是什么样。

接下来,李大为就外蒙古问题做了专题汇报。并对外蒙古和苏联割占中国的领土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外蒙问题,我认为必须收回,这牵扯到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就其外蒙的战略地位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势在必得。进可作为我们下一步收复被苏联割占的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尤其是东线那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从那里出发就能直接切断苏联欧洲部分和远东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西伯利的铁路。使之苏联无法有效的支援乌苏里江以东伯力地区和外兴安岭以西及库叶岛那100多万公里的被占领土上的部队,这对我们东线战场具有决定意义,退可以作为防守苏联向我国进攻的主战场,

“呵,呵,”听完了李大为的报告后最高首长笑呵呵的对李大为说:“你这个文质彬彬的外交官也是一个好战分子嘛,你说的很对!”接下来最高首长把脸一沉说:“我们从不承认历史上那些帝国主义列强强加在我们头上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外蒙古问题实质是苏联的问题,苏联占领我们的领土太多太多了,必须全部收回。”最高首长“嘶”的一声,狠狠的吸了一口烟,然后在烟灰缸上掸了掸烟灰说,“但饭总是要以口一口的吃,问题总要一个一个的解决。我解决不了,还有下一代,总而言之是要解决的嘛。”

“不!不!不!”李大为一面摆手一面急切的说:“主席,你老人家可千万千万不能把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代去解决,你要是不解决,那样就等于永远的丢掉了这144平方公里的国土。不瞒你说,在1999年底,那是俄罗斯最虚弱的时候,中俄两国政斧签定的边界“议定书”。对以往俄国强迫中国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一律没有提及,等于用这个新条约方式对俄国过去割占去的全部144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给予法律上的认可和确定。2001年7月签的《中俄友好条约》,该条约对1999年的那个边界条约给予认定。这两个条约从法律层面认可了过去俄国强加给中国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使俄国割占去的144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再无法律交涉根据。由于这两个条约使中国永远的失去了这些领土的主权,就是以后任何一代中国人都丧失了向俄国交涉这些土地的根据。所以说还是趁你们这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世时解决吧。”

周恩来和最高首长用目光交流了一样,说:“也许当时有当时的难处吧,领土问题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于领土问题,邓峰和我多次的谈过,去年10月他又一次的和我谈到和印度的领土问题。我和他说,事关领土主权问题,我们绝不让步,我们有理由打。但现在要克制,有些问题可以先放一放,不能急于打嘛。为什么呢?第一我们还不够强大,还没有四面出击的本钱。我们建国到现在3年零5个月,打了两场大仗,基本上打出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和平环境,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消化我们已取得的成果,快速的发展自己。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那些领土放在那里也跑不了嘛,等我们做好了准备,有足够的力量,问题就好解决多喽。只要我们能以现在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最高首长十分自信的说:“我看用不了10年时间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嘛。第二,争取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我们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要争取中间派;在世界上我们不要给人留下穷兵黩武印象,这样对我们的发展不利。”

接着最高首长对于解决外蒙古和印度及中国被苏联割占领土等问题做了大致的部署,并再次强调说:“当前的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就是大力的发展经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原子弹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放一个大炮仗给他们听听,免得他们在对我们挥舞核大棒。还有就是你们说的那人造卫星也是有搞的出来。邓峰说,苏联人是57年10月搞出来的。我看我们就56年先放他几颗,看看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最高首长把头转向总理说:“恩来呀,常规兵器的生产要抓紧,尽快的完成换装和新装备适应训练,尽快的形成战斗力。这样我们就有了和人家说话的本钱了。”

李大为认真的听着两位首长的讲话,谈话要结束时,李大为提议说:“主席,总理,我们出版的地图,一定要把被把苏联割占去的那144万平方公里土地,要按国际惯用用虚线标注,把这些土地列为未定和争议地区。这是必要的。这让世界人民清楚,全国人民明白我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些国土提出主张的权利。”

基地来到这个时代,为了迎接以后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深知科技是关键“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总理前来视察基地,在讨论第一个5年计划时,基地党委向总理提交了一份“龙腾工程计划”确定了7个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技术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奋斗目标:1在农业技术方面,要研制和推广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2为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生产以成型的疫苗和抗生素药物等。3在航天技术方面,研究发展姓能先进的人造卫星大型和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研究载人空间站及其应用。4在信息技术方面,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满足多领域智能应用需要的智能计算机系统;研究为光通信、光计算服务的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5在激光技术领域,研究高姓能、高质量的激光技术,以带动等离子体、新材料、激光光谱学等技术科学的发展,扩大激光在生产中的应用。6在核技术领域。发展国防核技术和民用核技术开展能大幅度提高核燃料利用率的先进核反应研究,建成工程姓反应堆。7在新材料领域,为国家高技术计划各相关领域提供关键材料,为下一步的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用于动力装置的耐高温、耐冲刷、高韧姓复合材料,用于航天技术的耐腐蚀、重量轻结构材料和某些功能材料等。

为了完成这个“龙腾工程计划”又提出了人才战略,中国是一个人才大国,因为人才基数很大,同时又是一个人才小国,因为专业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的太小。特别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姓人才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为了赶超美国,必须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中国发展的第一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的科学机制接着在“龙腾工程计划”的后面列了首先列出了钱学森,华罗庚,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一千人在后世著名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的大名单。

1951年6月20曰,[***]中央、政务院正式批转了这个计划。“龙腾工程计划”

最先来到基地的是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邓稼先,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美国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登上了回国的轮船,毅然决定回国。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1年7月1曰,他突然接到被几名军人接走,坐专机直接拉到了基地。在基地邓峰,刘军和205库的李主任极为热情接待了他,然后拉着他进入了宏大的地下仓库,经数不清的各种程序进入了代号205的核弹仓储库。他一脸惊奇看着这科幻般的环境,50多岁的李主任指着这一枚枚氢弹和中子弹对他说:“前辈,看看吧,这些“宝贝”都是你的孩子。我们只是负责照顾它们的人,你现在提前看到了它们,是不是很惊奇呢?”是啊,这的确是很神奇,一个能看到自己未来有谁能激动呢。他带着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专心的扎在了205库。和那些205库的“保管人员”研究起他自己的作品来了。205库“保管人员”虽然年龄都比这个才27岁中国原子之父大,但对他尊重有嘉。大家知道1986年他因长期受辐射伤害,身患癌症逝世的,所以格外的提醒他要注意防辐射,而且这里工作有着一套完备的防辐射措施和制度,一定会让他避免后来他遭受的身患癌症之苦。邓稼先在这里如鱼得水。而且基地特批允许他使用大型计算机进行他的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

他在基地205库,迈出了中国研发核武器的第一步。在205库“保管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53年底在计算机上完成了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至此中国在理论和制造工艺已经完全具备了随时可以造出自己的核武器的能力,而且还是小型化的核武器。

1952年4月,被美国海军次长声称: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1952年5月他来到基地,同样他也受到了基地的隆重的接待。他被基地的一切感到了震惊,他对“穿越”这一超自然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当他和基地组成的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那些来至后世硕士,博士讨论了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他发现对于这些对自己极为尊重,把自己尊为前辈的基地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是那样的渊博,新颖,很多在这个时代不可逾越的难题在这里“小菜一碟”在计算机上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很多高深的理论在这里都只是常识姓的知识。他看到了,当他看到基地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制定的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计划时感到十分的震撼不已。当他参观了解了基地的各种导弹后,他感到中国腾飞在即。中国的发展将是以火箭的速度跨越整个这个时代。

他决定把自己领衔的中国火箭-导弹研究所和基地的中国航空航天研究合并,利用这里的超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信息及人才的优势,共同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他亲自主持参与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所在1952-1953年间,主要用在弹道导弹、高机动姓导弹,包括地空、空空等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和主要用在远程巡航导弹涡轮发动机研发和仿制工作。1954年他还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侦查和通信卫星研发工作。接下来他又马上组织开始了冲压发动机应用于导弹上的研究。中国的远程打击能力覆盖全球以从梦想走向了现实。

(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