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烈焰号机甲是轻量级敏捷型机甲,其所拥有的参数值可以说是比较高的,而除了其体格并不健壮吨位不够,不能够在作战中在体量上占据优势,又会往往会出于劣势,所以它必须要避免与怪兽的肉身搏战,而使用格斗技巧克敌制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火红烈焰可谓是完全发挥了它的优势,但面对这体型庞大的巨鳌兽他明显不占据优势,尤其是与对方近身搏战的时候,因其身量过小臂展过短,后座推动性以及马力不足,往往在这种较量中处于下风,可火红烈焰并没有打算对对方硬碰硬,而是选择采用体术克敌制胜。
倘若火红烈焰只是个普通的类人型机器也就罢了,可精妙之处就在于其是通过人类驾驶得以行动,所以火红烈焰并不是那种笨拙不堪的大头机器人,而是一种协调人与机器协调性的智慧型机甲。而尤其此刻在其胸甲内的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很明显红色烈焰号是一架双人操控型智慧机甲,而人类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就相当于是控制中枢,且进行的的是人为手动操纵驾驶,倘若是进入其中则可以发现,机甲的驾驶员是一黑一白两位,在他们面前呈现的热感传导界面,一切行动指令的发出都是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而且具有相应的痛觉以及打击感,产生显性视觉冲击,精确捕捉细节,倘若是变成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定然是最真实的虚拟现实游戏了。
不过战斗员可不敢把这当成是游戏,毕竟每一次战斗都要以生命代价,轻易的一次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机甲被损毁,他们也有可能命丧当场,当然在这种威胁之下谁也轻视于他,但凡被选中驾驶机甲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份工作,并将其当作最神圣的事业看待。
曾经他的诞生是煤军方曼顿二号计划是推行,为了适应煤帝称霸全球的需要,需要研制大量的重型武器参与战争,而在核武器不出的情况下,推出这种超大型机器人就是无敌的存在,不过这项计划很快就被搁浅了,一方面消耗军费太多,而煤国恰逢财政危机已经无力维持这般巨额的开销,另一方面机甲人的暴乱,其实也不算是暴乱,只是操纵所有机甲的控制中枢突然出现了故障,同时间所有的机甲疯狂的攻击人类聚居地,造成了不可估计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于此,煤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废止巨型机甲的法令,而多数的机甲战斗员也面临种种压力,大部分被国防部遣散,一部份作为飞行员继续服役,而之所以这般多年有关机甲时代的事迹不曾流传,也是根许多曾经的机甲人员及战斗员产生抵触心理有关,虽然他们驾驶着威风凛凛的机甲不可一世,但他们深知这如同山岳般的巨挚妄造了许多杀孽,无数的人在它们的屠刀下丧生,而它们作为战斗员虽没参与,却也是其中帮凶之一,所以他们深深的明白许多年的战斗是无意义的,是不正义的!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若说十多年的机甲歼灭战是不正义的行为,那现如今的行为为保卫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与凶残的巨兽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的行为就绝对是正义的行为,为此他们不仅深表赞同还与有荣光。
所以早就战斗一打响时,红火烈焰的驾驶员就已经使出了全力,他们将机甲上装备不多的S-9型导弹射出,为的就是充分滞缓巨兽的行动,从而分散它的注意力,而在一方面,他们驾驶的火红烈焰再出奇不意,其充分将机械工程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运用到了极致,在俯冲而来的惯性以及出拳力道的加持下,已经将那一拳打出了无与伦比的气势,所以才能轰然击碎巨鳌兽的胸甲,甚至是击伤到对方身体里的血肉组织。
但这只凶兽显然不是寻常货色,其高约一百三十米的个头显得十分高耸,且体型庞大约莫周身约有八十米左右,周身是暗红色的坚固钢甲,两只的巨大的虾螯显得闪现着寒光,尤其是头顶上一对触角不仅可以扩展视角,更可以放射体内能量,可以说这只巨螯怪能力变异的十分完全,身躯各个方面的水平都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但就是按照灾害等级来划分,这只螯怪当在SS以上。
特别的是当螯怪在放射出能量时,只见它的触角仿佛就是其传导线,将体内不断衰变的能力通过这一方式爆发出来,于此所产生的破坏必是惊人的,至少其上所蕴含的狂暴力量、腐蚀程度,是现在这个防御水平红色烈焰所不敢硬抗的,不然几有可能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甚至其中的衰变的能量带有某种放射性物质,在这般作用下也会使得机甲的控制系统出现瘫痪,所以在巨螯怪发起能量爆破攻击的时候,机甲内的战斗员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闪躲。
而且闪避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只见红色烈焰利用闪避的空隙,在周遭的空地上进行穿梭,而后有突然爆闪而来,如同是战争洪流的铁蹄滚滚而来,其目的便是将巨鳌兽扑倒,然后利用地面锁技与其近身搏斗。
“吼嗷——”
只见巨鳌兽被压在红色机甲巨人的身下,其双钳以及螯足皆被死死的扼制,无论其再怎么抵抗都无法逃脱束缚,于是它发出震天的般的怒吼声,那道道声浪如同分贝攻击一般传导到上空,不过红色烈焰号装备有过滤器,这看似威力强大的攻击却是无法对火红烈焰产生丝毫影响,而就在巨鳌兽在发出怒吼之音的时候,红色烈焰还在做着下一步的盘算。
此时,在红色机甲的胸甲内,控制中枢内的两人已经心照不宣,他们无需进行语言交流,而是有意识传导线连接二者的头部,将他们脑海中的意识以及想法进行共享,这样既是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且进一步增强的机甲的机动灵活性。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