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型父母:鼓励方式不当,会让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路

物质激励不是引导孩子进步的长久之策,反而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最初的一点点物质满足确实会让孩子尝到甜头,可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越陷越深。

夏天一个周末的傍晚,吃过晚饭,我带着妞妞去小区旁边的公园玩。妞妞玩得很开心,时间过得也很快,不一会儿太阳就快下山了,我们打算回家。走到公园门口时,我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年轻妈妈对一旁玩得正起劲的小男孩说:“走吧,我们该回家了。”

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你先走吧,我再玩一会儿。”

“你不走,一会儿天黑了就会有坏人把你抓走。”

“我不走,我还没玩够呢。”

妈妈没办法,只好从包里掏出一根棒棒糖,对他说:“你想不想吃这个?”说着,晃了晃手中的棒棒糖。

小男孩的眼中闪着一丝渴望:“想!”

“想吃就跟我回家。”

小男孩想了想,最终选择了棒棒糖。他嘴里吃着糖,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很多父母都会使用这种见效快的方法。当然,并不是说一点儿都不能采用这种物质激励的方式,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错误、方法不挡,就会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拿上述的案例来说,不是因为天黑了小男孩应该回家,而是在棒棒糖的刺激下,他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妈妈回了家。类似这种教育方式,长期下去,只会加重孩子对物质的看重,将来孩子长大步入社会,很有可能在面对物质**时动摇而犯下大错。

2014年暑假的一天,妞妞一个人在摆弄积木,不一会儿就摆出一个“长城”。她迫不及待地跑过来,拉我去看她的大作。我看着她期待的眼神,简直像是把“快表扬我”四个大字写在脸上一样。

我一边看着她拿积木摆出来的“长城”,一边竖起大拇指说:“真棒!越来越厉害了!”听到我的表扬,妞妞很兴奋地告诉我她是怎么摆的,这里如何摆,那里怎样弄……

妞妞说完,我告诉她:“其实,你还可以摆得更像。你看,把这里稍微改动一下就更像了,是不是?”看了我调整的,她觉得果然更像了,于是高兴地点了点头,承诺下次一定摆个更大更好的。

有些父母总是在孩子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并期盼着鼓励时不耐烦地来一句:“我正忙着呢,你先上一边玩会儿……”要明白,这样的行为忽视孩子的努力和成绩,会伤了孩子的心。如果这种时候父母可以认真、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与你分享创作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并适度地夸赞一下孩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初一的望舒很喜欢打羽毛球,尤其对记分制很感兴趣。于是,爸爸妈妈专门给他制订了一个管理表格,把他的学习成绩、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都列进去,并设置评分标准,比如及时完成作业得多少分,准时睡觉得多少分,作业没完成扣多少分……表格的内容以及评分标准是望舒和妈妈仔细商量过后定的,不合理的地方也早在制订规则时就已经提出并修改过了。就这样,每天的生活像个记分游戏一样,望舒玩得不亦乐乎。

每到周末,一家三口会聚在一起核对分数,进行统计,根据分数对望舒进行奖惩,比如看动画片时间的长短,零花钱的增减,或者父母是否陪他去吃肯德基,去游乐园玩,去听音乐会,去旅游……除了周评,还有月评,到年底还有总评。到年底的时候,望舒不再像往年一样期待着要压岁钱了,心里想的盼的是看自己这一年的总评……

多么细心的父母!我相信,为了设计并执行这个模式,望舒的妈妈一定没少花心思。而且,不得不说,望舒父母的教育方法也非常实用:

(1)通过加分、减分,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期望。

(2)有加分项,有减分项,有奖有罚。即便是奖励,孩子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贪欲。

(3)在管理上,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管理过程很有意思,就像个好玩的游戏。

每个人都渴望荣誉,尤其是孩子,所以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用荣誉激励他们,将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孩子带给你的奇迹。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