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同情心的人,胸怀往往更博大。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只有具备了同情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一位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特别冷漠。”我问她怎么了,她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
昨天,她去接儿子放学,回来的路上,儿子说:“今天在操场上玩游戏时,我们在墙角看到一只死鸟。老师说,小鸟是受伤了才死的。有些女同学看着死了的小鸟还哭了。”
“那你哭了没有?”她故意问儿子。
“没有!不就是一只鸟嘛,死就死了。”儿子不在意地说。
“你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小鸟多可怜呀!”她试图校正儿子的看法。可是,他根本听不进去,看见小区里的几个孩子,立马跑去跟他们玩了。
同情心是构成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方面意义重大,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点,父母一定要重视。
暑假里,周敏带着儿子回老家。这天,她带着儿子来到一座由碎石垒起的坟茔前。
周敏问儿子:“你知道这里埋葬的是谁吗?”儿子摇摇头。
“一只老山羊。”
“妈妈,为什么要给一只羊建坟呢?”
周敏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捡了些碎石块垒在旧坟上,又拔了一些青草覆盖上。做完这一切,母子俩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周敏给儿子讲述了关于这只老山羊的故事:
这只黑山羊是母羊,非常通人性,和家里每个人都很亲近,每当我放学回来,它都跑到我身边蹭蹭我,像是欢迎我回来似的。那个小时候,村里有些孩子出生后母乳不够喝,饿得哇哇叫,他们的家人就来咱们家找羊奶,山羊就成了‘奶妈’,你说它是不是功臣?它死了之后,很多人都建议给它起个坟,要铭记它,哪怕是一只动物。”儿子点了点头,并窝进周敏的怀中。
如果孩子从小喜爱动物,父母可以借机把照顾小动物的任务交给他,让他在饲养过程中对小动物的饮食、健康等状况加以关注。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照料它们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同情心。
妞妞4岁时,有一次我带她去姥姥家。收拾我屋里的旧物时,妞妞发现了一个我儿时的玩偶兔。因为年头久远,布偶兔已经破旧不堪。妞妞却像淘到了宝贝,爱不释手。
妞妞举着它给我看:“妈妈,这兔子怎么少一只眼睛啊?毛也脏了。”我这才注意到,布偶兔缺了一只眼睛。看着妞妞那略带悲伤的小脸,我告诉她:“这个布偶兔以前被邻居家的狗给咬坏了,时间已经挺长了。平时没人玩,放在一边,也就忘了。”
妞妞心疼地说:“那小兔子该多疼呀!”
“既然你这么心疼它,那我们一起给它安只眼睛,好吗?”
妞妞听后高兴极了。我翻出一枚合适的扣子,又找来针线,跟妞妞一起给布偶兔缝上,作为它的眼睛。
孩子富于想象,认为周围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如果它们受伤,自然会生出同情,比如,玩具熊掉在地上,孩子会一边揉一边对它说:“摔疼了吗?我帮你揉一揉。”但是,不同的孩子,同情心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越薄弱,因此,对孩子的同情心教育越早越容易培养友善意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