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李世民上天
第三十章 李世民上天
有了李恪的保证,李世民显得有些沉不住气,大手一挥:随朕去承天门上观看热气球是如何上天的!
皇上已经发话,众大臣自然闭嘴,乖乖的跟在皇上身后去观看。
为了避嫌,李恪并没有让自己的侍卫进宫,而是让皇宫内的侍卫们把热气球搬了进来,在李恪的指导下,皇宫侍卫们迅速的把热气球组装了起来,并且开始用鼓风机往里面灌气。
一刻钟(相当于半小时),热气球内充气完毕,李恪开始进行加热,同时让皇宫侍卫们按照四个方位各自守好一根缆绳。缆绳上每隔五丈有一个标记,由于这一次只是证明给所有人看,热气球是可以飞上天的,李恪不准备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所以他吩咐那些侍卫们,一旦热气球的高度达到十丈,他们便要用力扯住缆绳,使热气球不再继续上升。同时在热气球下降的时候,四个方向的缆绳要相互配合好,不要让热气球偏离了方向。
热气球在空中只是稍事停留,李恪便开始控制热气球缓慢的下降。冬天的空中风比较大,在他的大声指挥下,皇宫侍卫们着实的出了一把子力气,才使得热气球在降落的时候没有落到皇宫墙外。
等到李恪成功的落地的时候,李世民早已经带着一群大臣等在了热气球的旁边。也不等李恪开口,李世民便一指热气球内部,说道:“刚才你说里面可以站下四人,朕要上去尝试一番上天的滋味。”
“臣李绩为陛下保驾。”李绩是什么人啊,那脑子反应的叫一个快,知道这会儿阻拦也不会有用,索性改变策略提出了保驾的说法,以求能够第一个登上热气球。
原本还要劝阻的那些个大臣们,那可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一见李绩如此说,也纷纷改口愿意追随皇帝陛下身旁。最后还是李世民决定最后一个名额交由长孙无忌。这样一来,文武大臣各有一名陪同他一起上天,也算是平衡了文武大臣,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给热气球加温前李恪问道:“父皇,我们就上升到二十丈吧?”
李世民一边带着李绩和长孙无忌好奇的四处观看,一边说道:“为什么要设定高度?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李恪耐心的解释道:“第一次乘坐热气球升空,如果过高的话可能会产生眩晕的感觉。另外现在是冬天,空中会很冷而且风也会很大。热气球很可能会被风吹走。宫内的侍卫虽说孔武有力,但是还不习惯控制热气球的走向。所以儿臣认为不宜升的过高。”
“哦。”李世民点了点头。“热气球最高可以上升到什么位置?”
“儿臣最高上升到一百丈。再高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会有很多不便。首先来讲,用于控制热气球的缆绳,四根长达百丈的缆绳重量就有几百斤,已经远远超超过承载的四个人的重量。再有就是高空之上气流变化无常,很难控制热气球的走向。就比如咱们刚才是在皇宫内升空的,如果上升到百丈以后再降落到地面,很有可能是长安城外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任意地点的。”
李世民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突然问道:“你是怎么想到要造这热气球的呢?”
不知不觉中热气球已经开始离开地面。李恪一边控制着温度,一边说道:“儿臣是在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得到的灵感。”
李世民等三人听后恍然大悟。长孙无忌更是拍着额头说道:“我说此物怎么看起来有些眼熟,原来就是个放大了许多倍的孔明灯!”
李恪不满的冲长孙无忌翻了放白眼:这几家伙到什么时候都不忘记贬低自己这个不是他妹妹生的外甥。自打他知道史书上记载的李恪的死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后,现在的李恪就没给过他好脸看。甚至还一度要求自己名下的产业,遇到长孙无忌府中的人前来购买的时候,价格一律翻倍,这件事后来还是在李世民的干预下才放弃。
李世民显然不想看到两个人发生矛盾,开口说道:“是否可以想办法控制这热气球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呢?另外你刚才还提到有什么东西可以配合这热气球一同使用,是什么?”
“儿臣确实有办法控制这热气球的走向,不过要想造出这个东西来太过麻烦,而且耗时很长,还牵扯到许多大唐工匠不曾掌握的技巧,单单是教会他们这些相关的知识,怕是也要耗费近一年的时间。而且儿臣害怕这些技巧一旦流传出去,又会对我大唐产生威胁。所以儿臣一直在纠结,是否有必要传授这种技巧。
至于儿臣所说的配合热气球使用的东西,是从一个炼丹的老道那里得到的灵感。用硝石、硫磺以及木炭按照一定比例掺杂在一起,用火点燃后便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儿臣给此物起名为*。只需把几斤*放入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之中,然后再放入锋利的碎瓷片后,只需在交战之时把热气球升到五十丈以上的高度,然后把这个容器从空中扔下去,顷刻间便可以使至少十几名士卒丧失战斗力。”
李世民三人听后同时吸了一口冷气。即便是作为文官的长孙无忌,也曾经上过战场,所以很容易便能体会到此物的不同凡响之处。如果大*队能够大规模配置此物,势必将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还不等三人反应过来,李恪又接着说道:“儿臣还做过测试,用投石车也可以抛掷此物。我大唐的投石车可以将四十斤的石块抛掷到二百步以外,如果换做十几斤的重物,应该不低于三百步!”
李绩对着李世民躬身施礼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辽王殿下真乃天纵奇才,不但文可著书立说,武亦可威震四方。真可谓陛下之喜,大唐之喜!”
李世民听后也不禁捋髯而喜。“恪儿果然没有令朕失望!”(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
有了李恪的保证,李世民显得有些沉不住气,大手一挥:随朕去承天门上观看热气球是如何上天的!
皇上已经发话,众大臣自然闭嘴,乖乖的跟在皇上身后去观看。
为了避嫌,李恪并没有让自己的侍卫进宫,而是让皇宫内的侍卫们把热气球搬了进来,在李恪的指导下,皇宫侍卫们迅速的把热气球组装了起来,并且开始用鼓风机往里面灌气。
一刻钟(相当于半小时),热气球内充气完毕,李恪开始进行加热,同时让皇宫侍卫们按照四个方位各自守好一根缆绳。缆绳上每隔五丈有一个标记,由于这一次只是证明给所有人看,热气球是可以飞上天的,李恪不准备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所以他吩咐那些侍卫们,一旦热气球的高度达到十丈,他们便要用力扯住缆绳,使热气球不再继续上升。同时在热气球下降的时候,四个方向的缆绳要相互配合好,不要让热气球偏离了方向。
热气球在空中只是稍事停留,李恪便开始控制热气球缓慢的下降。冬天的空中风比较大,在他的大声指挥下,皇宫侍卫们着实的出了一把子力气,才使得热气球在降落的时候没有落到皇宫墙外。
等到李恪成功的落地的时候,李世民早已经带着一群大臣等在了热气球的旁边。也不等李恪开口,李世民便一指热气球内部,说道:“刚才你说里面可以站下四人,朕要上去尝试一番上天的滋味。”
“臣李绩为陛下保驾。”李绩是什么人啊,那脑子反应的叫一个快,知道这会儿阻拦也不会有用,索性改变策略提出了保驾的说法,以求能够第一个登上热气球。
原本还要劝阻的那些个大臣们,那可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一见李绩如此说,也纷纷改口愿意追随皇帝陛下身旁。最后还是李世民决定最后一个名额交由长孙无忌。这样一来,文武大臣各有一名陪同他一起上天,也算是平衡了文武大臣,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给热气球加温前李恪问道:“父皇,我们就上升到二十丈吧?”
李世民一边带着李绩和长孙无忌好奇的四处观看,一边说道:“为什么要设定高度?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李恪耐心的解释道:“第一次乘坐热气球升空,如果过高的话可能会产生眩晕的感觉。另外现在是冬天,空中会很冷而且风也会很大。热气球很可能会被风吹走。宫内的侍卫虽说孔武有力,但是还不习惯控制热气球的走向。所以儿臣认为不宜升的过高。”
“哦。”李世民点了点头。“热气球最高可以上升到什么位置?”
“儿臣最高上升到一百丈。再高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会有很多不便。首先来讲,用于控制热气球的缆绳,四根长达百丈的缆绳重量就有几百斤,已经远远超超过承载的四个人的重量。再有就是高空之上气流变化无常,很难控制热气球的走向。就比如咱们刚才是在皇宫内升空的,如果上升到百丈以后再降落到地面,很有可能是长安城外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任意地点的。”
李世民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突然问道:“你是怎么想到要造这热气球的呢?”
不知不觉中热气球已经开始离开地面。李恪一边控制着温度,一边说道:“儿臣是在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得到的灵感。”
李世民等三人听后恍然大悟。长孙无忌更是拍着额头说道:“我说此物怎么看起来有些眼熟,原来就是个放大了许多倍的孔明灯!”
李恪不满的冲长孙无忌翻了放白眼:这几家伙到什么时候都不忘记贬低自己这个不是他妹妹生的外甥。自打他知道史书上记载的李恪的死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后,现在的李恪就没给过他好脸看。甚至还一度要求自己名下的产业,遇到长孙无忌府中的人前来购买的时候,价格一律翻倍,这件事后来还是在李世民的干预下才放弃。
李世民显然不想看到两个人发生矛盾,开口说道:“是否可以想办法控制这热气球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呢?另外你刚才还提到有什么东西可以配合这热气球一同使用,是什么?”
“儿臣确实有办法控制这热气球的走向,不过要想造出这个东西来太过麻烦,而且耗时很长,还牵扯到许多大唐工匠不曾掌握的技巧,单单是教会他们这些相关的知识,怕是也要耗费近一年的时间。而且儿臣害怕这些技巧一旦流传出去,又会对我大唐产生威胁。所以儿臣一直在纠结,是否有必要传授这种技巧。
至于儿臣所说的配合热气球使用的东西,是从一个炼丹的老道那里得到的灵感。用硝石、硫磺以及木炭按照一定比例掺杂在一起,用火点燃后便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儿臣给此物起名为*。只需把几斤*放入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之中,然后再放入锋利的碎瓷片后,只需在交战之时把热气球升到五十丈以上的高度,然后把这个容器从空中扔下去,顷刻间便可以使至少十几名士卒丧失战斗力。”
李世民三人听后同时吸了一口冷气。即便是作为文官的长孙无忌,也曾经上过战场,所以很容易便能体会到此物的不同凡响之处。如果大*队能够大规模配置此物,势必将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还不等三人反应过来,李恪又接着说道:“儿臣还做过测试,用投石车也可以抛掷此物。我大唐的投石车可以将四十斤的石块抛掷到二百步以外,如果换做十几斤的重物,应该不低于三百步!”
李绩对着李世民躬身施礼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辽王殿下真乃天纵奇才,不但文可著书立说,武亦可威震四方。真可谓陛下之喜,大唐之喜!”
李世民听后也不禁捋髯而喜。“恪儿果然没有令朕失望!”(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